2025年11月24日,2025中国服装大会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孙瑞哲作总结发言,以下全文刊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孙瑞哲
2025年11月24日
历史经纬交织,时代锦绣铺展。在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进入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节点,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探讨产业未来。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也是“新长征,再出发”伟大号召的见证地。今天的会议,从宏观到微观,从科技到文创,从制造到品牌,各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指引实践,启迪智慧。结合今天的交流,与大家分享三点思考。
一、 明心定向,找到产业“稳”的力量
行业身处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结构调整的攻坚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擘画蓝图,提供遵循,明心定向。
1、信心和定力源于“坚守实业、深耕制造”的战略清醒
四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根基。所谓的“传统产业”绝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这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依托。“十四五”时期,中国服装行业稳中有进。中国年产服装超700亿件,超全球半数;2023年出口额1647.4亿美元,占全球30.1%。,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成为行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底气与韧劲。行业的健康稳定关系重大,在平衡国际收支、解决民生就业、推动创新发展中作用非凡。守住制造与实业的根,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就有立身之本。
2、信心和定力源于“内需主导、人民至上”的大国底气
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接近8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我们的定力,源于市场的广度与厚度。从一线城市的国际化消费到广袤县域的下沉市场,梯次发展的需求结构赋予产业极大的回旋空间。我们的定力,源于“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服装产业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基础产业,其繁荣与各族人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政策的落地,内需市场的内涵与外延持续丰富,活力愈发强劲。只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中国服装产业增长就不会没有空间。
3、信心和定力源于“衣以载道、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2024年全球授权商品和服务销售额达到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逆势增长超40%,这些数据有力证明了文化要素已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文化强国。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自信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大势能,成为行业超越同质竞争、摆脱内卷困境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品牌频频亮相国际时装周,到《哪吒2》全球圈粉,再到“购在中国”持续升温,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构成行业品牌出海的推进器。我们的定力,源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哲学思想、美学意境与工艺智慧,赋予中国服装“根”的深沉与“魂”的灵动,在“以文塑产、以产彰文”的新时代确立了我们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独特坐标。
二、 审时度势,探寻产业“新”的逻辑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新征程上,行业的发展环境、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重构。我们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找到新的发展逻辑。
1、全球发展的新逻辑:从“效率至上”向“韧性安全”延伸
地缘政治风险正从偶发“黑天鹅”演变为常态化“灰犀牛”,产业体系的独立自主、安全可控被置于更重要的高度。全球供应链的主旋律正从“Just-in-Time”(及时高效)转向“Just-in-Case”(有备无患)。多元化、区域化布局成为共识。但关税动荡全球蔓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关键变量。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从2.8%提升至20%以上;特朗普“对等关税”普遍打压,越南、印度、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服装采购中心均深受影响。在此背景下,单纯产能外迁已不足以避险,传统的重资产、长周期投入模式可能使新增布局沦为新的风险敞口。韧性优先,要求我们既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本土化深耕保持核心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先进性;还要平衡重资产与轻资产模式,充分利用租赁、外包、战略合作等轻量化机制,实现资源灵活配置,确保极端情境下的可控退出与快速响应。
2、数智转型的新逻辑:从“工具辅助”向“智能原生”跃迁
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重塑产业发展逻辑。Optimus、WalkerS1等人形机器人已走进工厂车间;Gartner预测,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人工智能体自主完成,而2024年该比例几乎为零。行业正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跃迁。如SHEIN依托数字模式将库存水平降至个位数;Style3D实现整体研发效率大幅提升。实践证明,AI已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战术工具,而是重构发展模式的战略基础设施。产业智能化最大的风险在于“认知滞后”。MIT报告显示95%的组织在生成式AI领域投资回报为零,技术采纳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鸿沟。AI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应用仍受困于数据孤岛化、场景碎片化、创新浅层化等复杂挑战。推进AI有效落地,行业要强化“智能原生”创新。要用AI重塑全流程,提升人机协作水平与智能应用密度,让数据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动能,让算力成为提升效能的新引擎。
3、市场创新的新逻辑:从“单维价值”向“多元价值”跃迁
产品价值正从标准功能向情绪价值、美学价值、服务价值延伸。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所连接的社群关系、所提供的成长陪伴。Lululemon的社群粘性、波司登的极地探索,都是在售卖一种“向往的生活”。运动经济、宠物经济、健康经济等新领域潜力巨大。胡润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价格指数(LCPI)显示,2024年大健康板块平均上涨3.7%。全球抗菌纺织品、智能纺织品市场正以4.25%、31.3%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扩张。安踏布局篮球、滑雪、网球等细分赛道,构建品牌矩阵。消费者对独特性和自我表达表现出强烈渴求,“千人千面”成为重要趋势。Google Trends数据显示,全球POD(按需打印)市场规模预计到2031年增至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5%。企业要进化为“美好生活的提案者与共建者”,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挖细分场景,开拓价值空间。
4、责任发展的新逻辑:从“成本约束”向“资产价值”延展
ESG已嵌入制度框架、价格体系与产权安排,可持续发展进入“利益重构”的深水区。首先是从自愿到强制的合规升级。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首次设立“绝对量”减排目标,并将甲烷、氧化亚氮等非CO?温室气体纳入管控,治理边界极大延展;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强迫劳动条例》等要求企业承担更广泛的供应链责任。可持续合规成为刚性约束。其次是从资源到资产的价值变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碳排放权成为金融资产。绿色创新成为价值引擎。2024年全球二手市场规模达1.8万亿美元,凯度分析表明可持续理念为全球百强品牌贡献1930亿美元价值。我们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全生命周期,推动从单点到生态的全链重塑,构建负责任、有温度、更透明的产业体系。
三、守正创新,锻造产业“进”的优势
面向“十五五”,我们要立足产业本质,坚持实体为本、创新为纲,以系统思维驾驭复杂性,在接续创新中实现新质发展。
1、平衡“存量深耕”与“增量拓展”,以场景创新拓新空间
面对需求饱和,我们不能止步于存量博弈的“内卷”消耗,而要在结构优化中寻找破局机会,叠加“产品中心”“用户中心”功能。善于做“加法”,通过场景创新实现资源聚集、要素重组、市场拓展,让产品在特定场景中焕发新生;善于做“乘法”,挖掘健康、智能、银发经济等新场景的蓝海机遇。以供给的适应性引领新需求。
2、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以数智融合塑新范式
技术是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价值的高度。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要以“文”润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用好非遗技艺等文化资产,建立文化与消费者的深度链接;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服装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要以“智”强体,推动生产管理、供应链优化、精准营销等全流程数智转型,打造垂类智能体,构建中国美学的数字基座。强化智能原生创新,构建集成创新生态。
3、平衡“单点竞逐”与“生态共生”,以多元布局建新屏障
产业竞争已演进为供应链与生态圈的系统对决。我们要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主动适应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供应链脆弱与不稳定的新特征。动态平衡长期主义与轻资产思维。一方面,要坚持本土化深耕、品牌化塑造,构筑发展护城河;另一方面,要通过租赁、外包、战略合作等轻量化机制,实现资源灵活配置与风险动态对冲,确保极端情境下的可控退出与快速响应。
4、平衡“预设蓝图”与“随机涌现”,以动态思维寻新可能
创新往往不能被计划,是随机的产物,根植于实践,突破于边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做到守正与出奇、计划与变化的统一。要平衡好战略刚性与战术柔性,建立试错机制与容错文化,敏锐捕捉生产一线、市场前沿那些看似微小的“非常规”信号。善于通过敏捷响应,迅速整合调配资源,将过程的偶然转化为发展的必然,实现从“被动适应变化”到“主动定义未来”的跨越。
让我们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业之深处”,明道察势,合众优术,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新维度,将行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共同富裕的民生产业,内外融通的优势产业,传承创新的未来产业。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