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代表团访问杭州,与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开展合作交流,旨在推动两国服装产业从传统的贸易往来向技术协同、文化共生、政策互鉴、教育联培的全维度合作升级。
代表团首站抵达杭州艺尚小镇,在小镇客厅的时间轴前深入了解艺尚小镇的发展历程。通过观看宣传片,代表团领略了艺尚小镇“一中心四街区”的规划布局与时尚风采。随后,乘坐观光车游览风光,亲身体验其独特的艺术氛围与产业生态。
参观杭州艺尚小镇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体验了智能纺织材料研发、3D虚拟试衣技术及数字化设计平台等前沿成果。通过智能化改造路径,研究院高效解决生产瓶颈,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服装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升级方案。
参观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
参观后,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郑念华、执行秘书长赵悦以及副秘书长吴雁婷,与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代表团展开座谈交流,双方围绕技术创新、文化交流、政策扶持、教育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代表
座谈会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郑念华对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代表团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并详尽介绍了浙江省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整体规模,以及科技创新的追求以及国际合作的愿景。
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郑念华
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主席BEKHBAT DASHMUNGUN表示,对杭州艺尚小镇、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的参观印象深刻。蒙古300余家会员企业正面临技术升级窗口期,尤其在矿用职业服功能性面料开发、羊绒制品精细化生产等领域,亟需引入智能化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此次会谈进一步深入双方合作。
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主席BEKHBAT DASHMUNGUN
01
|科技协同:智能制造破解产业瓶颈
蒙古国服装行业具有安全工作服、职业服以及运动服三大特色服装板块。BEKHBAT DASHMUNGUN主席表示,在设备方面,希望在创新技术和智能设备方面吸取浙江经验,在面料方面,希望结合浙江省服装行业的优质供应链,为其提供新技术、新材料。针对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在智能设备与面料上的需求,郑念华会长提出以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的实践为例,解析其智能化、科技化、流程化的改造路径,以智能技术为支撑,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
02
|文化共生:传统元素激活时尚基因
产业合作需扎根文化共鸣,中蒙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此次参访期间,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对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会员企业诗简在服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印象深刻,这为蒙古国的服装生产提供了参考。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裘海索教授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展开基于文化交流层面的时尚联动。当前,文化独特性成为品牌差异化和价值提升的核心要素,对于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当代诠释,需要双方设计师、学者、手工艺人的深度互动。文化层面的联动合作,这不仅能为双方的服装行业注入稀缺的文化价值,提升溢价空间,更能共同向国际市场开展时尚叙事,抢占文化时尚高地。
03
|政策护航:要素联动激发创新动能
针对蒙古方就浙江政府政策支持经验的提问,郑念华会长指出,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长期与政府保持密切联动,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提出政策引导建议,并获得临平区当地政府在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上给予服装行业的全方位支持。产业的长远发展高度依赖于良性的政策生态。浙江在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化转型补贴、外贸便利化、设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体系相对成熟。政策学习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合作意义,“浙江经验”可以结合蒙古实际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旨在推动政策经验交流与协同机制构建。
04
|教育筑基: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
产业升级最终落脚于人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定制化培养是破题关键。座谈会上,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表示定制班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双向流动。这不仅能解决蒙古产业升级的人才瓶颈,也为浙江企业开拓蒙古及中亚市场储备了熟悉当地文化、语言和产业环境的“桥梁型”人才,实现人才供应链的协同与可持续。
参会代表交流合作
座谈会的尾声,蒙古国服装行业联合协会与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深化两国服装产业在智能纺织技术、市场拓展及文化融合领域的战略合作。此举响应全球服装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趋势,依托中蒙资源互补优势,为双边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注入新动力。
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
未来,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资源整合体系,推动从单边贸易向多边生态的国际化跃迁。